【女主回家中秋烤肉】你是哪一派?牛派 vs 不牛派

 

中秋節空氣裡開始飄著一種「誰先搶烤爐」的緊張氣息。

每年這個時候,朋友圈總會出現兩種人──

烤肉派代表,拿著夾子像拿權杖;吃貨派代表,拿著盤子蹲在旁邊喊「好啦可以翻了」。

我就是那個吃貨派的。

每年中秋回家,家人一手掌握火候、一手掌控全場,我只負責——試吃。

畢竟,在我媽眼中,「妳連青蔥都烤焦碳化」這件事已經成為家族笑話的年度固定橋段。






🥩 牛派代表:美國板腱牛黑胡椒蘆筍卷

「要吃烤肉,沒有牛就不算烤肉!」

他說著,帥氣地打開那盤「美國板腱牛黑胡椒蘆筍卷」,香氣立刻衝破鄰居家圍牆。

板腱牛其實是牛肩胛部裡最軟嫩的那塊肌肉──活動量少、油花分布剛好,加上外層薄薄一層黑胡椒調味,捲著脆口蘆筍,每一口都是肉香裡帶著青脆、油香中藏著一點辛香。

我問他為什麼愛這道。

他說:「因為吃牛才有節慶感啊,香味一出,全場都覺得人生變高級。」我只能默默點頭,因為那香味實在太逼人。

阿姨路過都忍不住問:「你們家是請了西餐主廚來嗎?」

烤到七分熟最剛好,表面焦香、內裡粉嫩,

再搭配一瓶氣泡水或啤酒,瞬間變身居家限定版BBQ fine dining

咬下那一口的瞬間,整個人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坐在紐約街邊。



🍖 不牛代表:舒肥戰斧豬排+芥末焦糖蘋果醬

如果你以為牛派就穩贏,那你太小看不牛派的創意。

另一邊,我妹拿出厚切的「舒肥戰斧豬排」,那一根長骨頭霸氣登場,氣勢完全不輸牛肉。

她笑著說:「我不吃牛,但我有戰斧。」然後刷上特製的芥末焦糖蘋果醬──聽起來很誇張,但其實那是用蘋果炒出焦糖香,再加一點黃芥末平衡甜度。

烤起來香氣四溢,甜味先撲鼻,接著是那股焦糖的微苦,豬排外層酥香、裡頭還保有舒肥後的嫩度,切開時肉汁慢慢滲出,整個畫面美到可以上雜誌封面。

她得意地說:「吃牛太主流了,吃豬才懂生活。」聽起來有點中二,但吃下去那一刻,我真心認同。

焦糖蘋果醬帶出豬肉的甜、芥末的辛又拉出清爽的尾韻——

完全不膩口,甚至比牛肉更耐吃。


🥢 中秋烤肉現場觀察日記

有趣的是,每次烤肉都像一場微型社會觀察。

牛派永遠忙著翻面、量溫度,搞得像在進行實驗;


不牛派則坐在旁邊,手裡拿著冷飲,一邊評論:「還沒熟啦!」


爸媽那輩人最實際,他們只關心:「這肉多少錢?油不油?」

而我們這一輩,則更講究口感與創意,

有人帶和風烤蔬菜、有人烤麻糬夾冰淇淋、

甚至有人用烤盤煎「奶油玉米」、「配酒好咖 香魚」,結果一不小心變成全場最受歡迎。

 

最妙的是,大家嘴上都說「少吃一點,最近減肥」,

結果只要香味飄出來,筷子全都不聽使喚。

烤肉這件事,大概是全台灣唯一能讓人無條件破功的節慶活動。

 

🌕 結語:不管哪一派,中秋都要「烤得剛剛好」

 

夜色漸深,烤盤上最後一塊肉滋滋作響,

有人忙著翻面,有人忙著偷吃,有人已經開始拿手機拍照打卡。

 

我邊擦嘴邊想——其實「牛派」與「不牛派」沒有輸贏,

重要的是那股團聚的味道。

中秋的烤肉,不只是食材的選擇,更像是一場家的儀式:

在煙霧裡重新找到笑聲、在香氣裡想起彼此。

 

而我呢?

今年決定兩派都不當。

我自創「兩派皆吃派」——先來一口板腱牛的濃香,

再接一塊焦糖蘋果豬排的甜潤。

烤完再抬頭看看那輪圓月,心裡想的只有一件事:

匆匆融融游刃有餘😂 ——人生短短幾個秋,烤得香才不算白走。

 

如果你也有烤肉,不妨在留言告訴我:

👉 你是哪一派?牛派、豬派,還是像我一樣的貪吃派?😋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食用筆記|越式清燉牛肉湯:一碗湯,藏著一整個市場的熱情

食用筆記|擺盤美感:在方寸之間排好一場食與美的風景

食用筆記|女主潮州秘滷:香氣繞舌,滷進心坎的傳承滋味